孔子说过,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[10]。
《易传》和《中庸》是儒家哲学的两部重要著作,二者结合起来,就成为理学家天人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。王弼以道家思想解易,以无为世界和人的本体,无是绝对超越的存在,不可以言称,故又提出得意忘象、得象忘言的学说,以直觉体悟为进入本体境界的主要方法。
[6] 诚性是真实的本体存在,是本。他很重视体会和运用这一精神,并以此治理社会。[13] 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,分析了各种矛盾,得出必须实行改革的结论。……莫不广生之谓化,妙用之谓神。乾阳的刚健之象,可以表现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富有日新,乾阳的纯粹之象,可以表现人类的自强不息和进取精神,这被认为是易道的精神之所在。
在这里,他接受了孟子和《中庸》的思想,把诚和明说成是心的两个方面,前者是存在范畴,指人性。当现存体制阻碍社会前进时,就要进行彻底变革,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,这是他的易学思想的重要内容。它首先标志着人的存在。
最高的智慧如同婴儿,无知无欲,实际上是大知。这是中国哲学思维同西方的又一个重要区别。这就需要自我承担,自我作主,也必须从自我做起。二 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,人即主体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(但不是人类中心论),人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根本存在,换句话说,世界内在于人而存在。
儒家所说的不思而得,不勉而中这种理想的圣人境界,正是高度自觉的结果。由此可见,中国传统哲学思维,不是把人与自然、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,由此确立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或认识的主体性原则,而是把人与自然、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,在这样的内在统一中确立人的主体地位。
不知深矣,知之浅矣,弗知内矣,知之外矣。夫体道者,天下之君子所系焉。开始是比较原始的天人合一论,后来又发展出心理合一的天道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,人被提升为同宇宙本体合一的形而上的本体存在,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。真我是抽象和具体、普遍和个别的统一,亦即形上同形下的统一。
所谓自然性实际上被超越化了,社会性则又被赋予自然的特征。因此,它更重视人的内在精神。中国哲学家喜欢说人者万物之灵,这个灵处就在于心。问题在于,无极之道不只是自然界的根本存在和普遍规律,而且是人的形而上的存在。
[9]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。这是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的又一个重要特征。
在这样的体验中,内外、物我之分统统消除了,进入了真正的本体境界。但这种同情感、互助感是在自己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中体会出来的,不是靠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的。
现代哲学力图证明,对微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性特征,实验观察离不开主体因素的参与,但这并不改变问题的性质,因为它基本上仍然是属于对象性思维。所谓忠恕之道,就是从主体的情感意向出发,也就是从同情心、责任心和道德感出发,建立人的尊严。这种内在情感就是他所说的四端。中国哲学的实践思维具有自己的特点,同康德的实践理性学说也不完全相同。所有这些,都是以实践为根本特征,以实践为最后归宿,即诉之于主体实践而后完成,它根本不是理智思辩的问题。在传统哲学看来,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离不开心,性就是心的本质存在或心之所以为心者。
所谓体道,就是取消名言和概念,取消相对而有限的对象认识,进行直观体验,确切地说,是一种自我体验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中国传统哲学,特别是儒家哲学,是情感体验型哲学。
至于朴,只是说明道的未加雕琢的自然状态,道常无名,朴[14]。说明无论是从天出发,还是从人出发,出发点可以不同,但天人合一的形上论的思维模式却是相同的。
它不是通过怀疑主义和思辩哲学的途径和方法,把经验仅仅说成是现象的,从而主张意识本质的还原,或者实行所谓悬搁或括起,只从纯粹意识的本质中寻求世界的意义。如果说康德强调意志自由,突出理性的作用。
这个天之所与我者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不只是天赋的理性能力或思维能力。由于思维中渗透了情感评价的因素,从而使理论思维具有温色的特征,而不是冷色或灰色的纯理性思维。中国的佛教哲学主张实现佛性我,但佛性是普遍永恒的存在,是形而上者。这同苏格拉底通过辩论,确定善的概念意义,是有所不同的。
只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,也就认识了天之所以为天、自然之所以为自然。也正因为如此,中国哲学形上思维主张内在的自我超越,不是彼岸的外在超越。
心是主宰身的,故被称为一身之主宰(朱熹语)。这种思维通过对经验的过滤,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,其目的在于获得事物(包括人生)的意义,而不是事物的客观性质。
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,无论在经验或理论观念层次上,客观世界同思维主体是同一的,而不是对立的。但这仅仅是一个前提,自然界并不是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,而是转化为人的内部存在,在人的心灵中就内涵着自然界的普遍原则。
这种直接受用表现为为己与自为之学,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实践哲学。因为道既不是闻见即感知的对象,也不是名言即理性思维的对象,道不仅是无形的,而且是名言即概念不能表达的。它与内省心理学那样的心理要素分析没有任何联系。这二者是密切联系的,但又不是一个问题。
没有人性则无所谓天命,天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它以内在的本体意识为根据,而不是根据外在的客观知识。
就人类思维的一般特征而言,意向性思维和对象性思维并不是构成互相对立、互不相干的两种思维方式,不能简单地说,西方人的思维都是对象思维,中国人的思维都是意向思维。因此,实现真我就是超越自我,做一个真正的人。
体验是主体自身的事,知识则由对象决定。至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,则强调社会群体性,其主体性主要表现为社会伦理型思维,就个人而言,主要是道德主体,其意向之所在,主要是道德实践。